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分布式光伏:亟待建立可行的赢利模式
日期:2014-06-13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ara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据报道,本来被多方看好,一进市场却回应寥寥。当下,分布式光伏正在践行这条尴尬的商界规律。

4月8日,在顺风光电宣布收购无锡尚德获得董事会全票通过的当天,其透露了2014年光伏新增并网装机目标,分布式光伏仅为600兆瓦,占比1/5。

如果与过去1~2年的分布式光伏现状相比,600兆瓦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容量。但从2013年8月至今,我国涉及分布式光伏的政策多达14条之多,最明确的是在2014年3月,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2014年全年装机8吉瓦的目标。于是,诸如“多地启动分布式光伏申报”“一批分布式光伏项目上马”等说法不断在网络出现,让人感到分布式光伏市场即将引爆、且前景光明。

但前景大并不等于“钱景”好。连行业“黑马”的顺风光电都不过如此,那些银根吃紧的企业,在投入上势必更加谨慎。而眼看2014年已几近过半,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分布式光伏市场?

机会难落地

其实从2011年产能过剩时算起,光伏行业已经就“政策落地”自我反省了无数次,但直到4月17日的“2014光伏电站投资与金融峰会”上,某光伏企业负责人仍在表示,会保持分布式和地面电站1:4的比例,除非“后期分布式政策明确”。

可见,分布式光伏现阶段发展必须依靠政策驱动。但现实是,中央政策方向态度鲜明,地方落地细则跟进不足,于是影响了盈利模式的形成和融资渠道的打开。

融资渠道未能打开根本上是由于盈利模式的不确定性。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分为自发自用和余电上网两种,对于工商业用户来说,自发自用的发电收入相当于“工商业电价+补贴电价”,而余电上网的发电收入相当于“火电脱硝电价+补贴电价”,自发自用的比例变化导致了项目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不仅如此。目前,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没有统一收费机构,而企业间的对接给收费带来一定的风险。缺乏政策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大多人会对分布式光伏未来收益率稳定性持怀疑态度,建设方很难将分布式光伏项目直接出售给用户,更多是采用收取电费的方式获取收益,而用户持续使用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分布式光伏的明确目标提出已过60多天后,国开行尚未向国家级分布式光伏示范区中的任何一家发放贷款,其他商业银行也仅停留在与分布式电站的接洽阶段。

而证券和基金的探索虽然不时出现,却难成气候。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近期募资额为50亿元的国灵光伏应用产业投资基金。但如果按照1千瓦8500元左右的建设成本计算,仅上文提到的顺风光电一家,就需要500亿元。而根据公开消息,光伏基金的首批5亿元就已经有5~10家企业来分享,平均下来,基金不亚于杯水车薪。

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也在近期直指政策,“中央政策不能覆盖全部,地方政策要提供补充”。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新华网电力频道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