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对许多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注定要经历一场“生死劫”一场资金链断裂的“瘟疫”在产业内迅速蔓延。
先是曾经全国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第三的沃特玛,因资金问题停产、员工放假6个月;打开“潘多拉盒子”后,紧接着南京银隆被建成后被查封,后又被解封,容一电动宣布解散倒闭,猛狮科技财务账户被冻结……
而就在几个月前,整个行业才迎来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的上市,如今却如此频繁地传来负面消息,动力电池业究竟是怎么了?
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资金链的隐患对动力电池企业一直像顽疾一样存在,而补贴政策的退坡只不过是加快了这种风险的爆发。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命运共同体”,电池企业和和整车企业为应对市场变化而“风险共担”,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长账期。
“短则几个月,长则两到三年,普遍来说时间都比较长,根据每家跟合作方的协议,账期会有所不同。”某动力电池企业负责人向电池中国网透露,自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补贴开始退坡后,回款难就成了动力电池企业遭遇的普遍问题。
“3-6-1”的账期模式
通常来讲,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之间采用“3-6-1”的账期模式,在签订合同后先预付10%-30%的预付款,货到后2-3个月内支付50%-60%的货款,并且主要以银行承兑为主,剩余约10%的货款作为质保金在交货后12个月内支付,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到期款都会延后支付。
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电池中国网了解到,动力电池企业为保持市场占有率,不得不受屈以延长账期的方式,与整车企业签订“不平等条约”。“别人都是长账期,你不这么做就没有订单。”某动力电池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表示,长账期带给中小电池企业的压力非常大,一旦接受这样的条款,可能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的风险,而如果拒绝,车企就会将其拒之门外。
在账期问题上,整车企业则表示,拉长账期和拖欠回款是一种“风险共担”的形式,并非故意向电池企业施压。国家补贴政策退坡,一方面补贴金额减少,另一方面审核周期长,非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申请财政补贴要达到“2万公里”运营里程的要求,导致很多整车企业不能及时拿到补贴,而新能源汽车业务可能要到5年后才能获得收益,整车成本居高不下,因而分摊账期压力传导到电池企业。不管是基于何种原因,整车企业拖欠货款已经给电池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财务危机。
长账期带来的巨大风险
关于整车企业拖欠电池企业货款的问题,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实验室主任、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表示,“货款不能按时到账,是当前一些电池企业运营困难的根本原因,如果财务成本没有现在这么高,车企的付款正常,补贴是否退坡对动力电池企业的影响并不大。”
目前整车企业拖欠动力电池企业货款已经成了普遍现象。长账期导致电池企业应收账款高企,巨额货款无法及时收回,给动力电池企业在生产采购、产能扩充、市场开拓、研发投入和设备升级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压力;而财务压力大的动力电池企业甚至会因此停产,甚至倒闭。
数据显示,2017年沃特玛母公司坚瑞沃能实现净利润亏损36.67亿元,同比下降965.92%;公司应收账款84.3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87.35%;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0.09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6.13%。2018年上半年,坚瑞沃能预亏约15.48亿元。而如前文所说,沃特玛已经因资金问题停产、放假。
对于坚瑞沃能亏损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分析称,主要是受到新能源补贴资金的延迟发放,或者部分认为本来可以拿到补贴的整车企业,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拿到补贴,导致行业现金流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电池企业的回款。
行业资金链的普遍恶化
更令电池企业处境艰难的是,由于控制着原材料供应,上游材料企业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拥有非常强的话语权,在交易中通常采取现款和现货的方式,甚至极少付承兑。而电池企业为锁定上游原材料价格,保障原料稳定供给,还会与上游供应商进行预付合作。所以电池企业的“现金流”压力进一步加大。
数据显示,锂电池板块的100家上市公司中,有42家企业2017年经营现金流为负值。电池中国网了解到,国轩高科2017年公司扣非净利润下滑44.52%,经营现金流为负值;妙盛动力被爆料资金链已断;智航新能源开工率不足,锂电池经营收入大幅下降并出现亏损。
即便是排名靠前的动力电池企业,资金链相对来说也非常紧张,不少企业目前的经营主要靠来自于外部资金驱动。沃特玛董事长李瑶曾表示,“行业普遍存在的现金流问题,这其实是行业通病,如果不能引起政府重视,会影响到行业的发展。”
电池中国网认为,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坡,在上游原材料价格高涨、动力电池降价、账期长回款难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这场资金链“瘟疫”还将继续蔓延,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局面将更加严峻,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剧。而如何渡过这场“生死劫”,还需要企业寻觅“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