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村民说 装了一个光伏电站 相当于买了一份长期保险
日期:2017-10-19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chenchen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编者按:“有了这个电站,不用投入,不用费力,天天都有收入,这就等于给我两个残疾的儿子买了一份长期保险啊!”说起光伏发电的好处,金寨县全军乡沙河店村村民方荣军赞不绝口。

老区人民生活得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到金寨考察时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如今,一年过去了,老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里的脱贫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了?

易地搬迁“挪穷窝”

这两天,金寨县大湾村的贫困户汪能保正忙活着收拾新居。新居是去年底刚建好的移民安置房,70多平方米,两室一厅、上下两层。因为有宅基地腾退、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等各种补贴,汪能保老两口没花一分钱。

乔迁新居,大病初愈,汪能保家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前两天,大湾村又传来好消息:浙江一家公司决定在大湾村安置点开发乡村旅游。搬进新居的村民只需拿出一间闲置卧室作为民宿,公司免费装修,一半收入分红给村民。有劳动能力的妇女还被聘为保洁员,每月都有工资收入。易地搬迁和新产业让大湾村变美了、变富了。

“脱贫致富依靠易地搬迁,安居乐业喜看今日刘冲。”刘冲村位于金寨县白塔畈镇东南部,也是该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点村。如今,中心村庄内一栋栋农房鳞次栉比,两户一个单元,风格现代。村庄内道路纵横,本地绿植点缀其中,大小太阳能灯高低搭配。刘冲村一期易地扶贫安置点于2016年5月底开工建设,建设面积43亩,共安置60户2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61人,水库移民户15户78人,2016年11月底所有建房户实现搬迁入住。“人挪活,树挪死”。贫困户张统知在想到易地扶贫搬迁以后发生的变化禁不住发出此声感慨。

此外,金寨县高度重视搬迁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设施建设,将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农民文化乐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安置点建设规划,加快实施安置点道路提升工程,建设安置点污水处理设施。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同步规划建设亮化、体育、旅游、商业网点等设施,确保搬迁群众住得放心、住得舒心。同时,为方便群众生活生产,由乡镇政府在安置点周边统一流转部分土地,分配给易地扶贫搬迁户,解决群众种菜、养猪的难题,确保每个搬迁户都有2至3项稳定的增收项目。

光伏“点亮”好日子

“有了这个电站,不用投入,不用费力,天天都有收入,这就等于给我两个残疾的儿子买了一份长期保险啊!”说起光伏发电的好处,金寨县全军乡沙河店村村民方荣军赞不绝口。

在金寨县,像方荣军一样晒着“阳光”增收脱贫的例子数不胜数。从2014年光伏扶贫“试验田”,到如今光伏扶贫“示范县”,这个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以革命山区为主战场,一直在探索尝试有效的光伏扶贫实践。

看到山坳坳里一片泛着蓝色光晕的光伏板,金寨县发展改革委主任李成松想起了2013年初,时任金寨县委书记的潘东旭对他说的那一句“试试光伏扶贫吧”。

2014年,一座150兆瓦的光伏电站在金寨建成,光伏发电的概念与优势直观地展现在了金寨人面前——清洁、稳定、一次建成,可收益20余年。同年,金寨县在全军、斑竹园、古碑、燕子河、白塔畈5个乡镇选择了特困户作为光伏扶贫的试点。3年多过去了,金寨县每一户贫困户、每一个村集体都享受到了光伏扶贫的收益,阳光温暖了贫困户的心。

金寨县扶贫移民局局长马昌如介绍,从2016年开始,该县开始大力推进联户式光伏电站扶贫模式,真正走出一条‘产权跟着股份走、收益随着贫困走’的可持续光伏产业精准脱贫道路。

从最早的分户式到今天的联户式光伏电站,再到许多国内大型光伏企业入驻金寨建立大型光伏电站,并将部分发电红利拿出来作为扶贫基金,该县不断探索光伏扶贫之路。金寨县副县长汪洪涛说,3年多来,历经“试点、推广、提升”三个阶段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分户式、联户式、村集体式、大规模联户式”4种光伏扶贫模式,“经营性收益、分红性收益、资源性收益、工资性收益、土地利用性收益”等彰显。

到2020年,金寨县将在218个村每村一个60千瓦的村级集体光伏电站基础上,规模扩大到100千瓦以上;帮助1000户有安装愿望的贫困户在家庭建设3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据测算,通过光伏扶贫,实现全县贫困户家庭年均增收5500元以上,受益贫困村集体年均增收11万元左右。

电商扶贫成“样板”

每天早上7点,52岁的贫困户陈绍兵都会准时出门,骑一公里自行车到村里“上工”。在所有“上工”的贫困户里,老陈算是手脚最麻利的。在金寨县青山镇尧塘村竹编代加工点,趁着休息的空隙,陈绍兵双手揉着腰,起身在房间里转悠。在他身后,一大摞加工好的竹制风灯安静地躺在角落里。

再过些时日,这些贫困户编织的风灯就将飘洋过海,送到远在德国的客户手中。“现在我的代加工点里,贫困户生产的风灯质量是最好的。”作为跨境电商,美源竹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磊发觉“拉贫困户一把”是无比正确的选择。

最初,这个在山东出生的80后小伙脑袋里并没有“扶贫”的概念。2014年3月,张晓磊看准了跨境电商的新趋势,在金寨县古碑镇投建了竹编加工厂。“那年年底的广交会上,我接了一笔13个集装箱的订单,发现工人不够用了。”后来青山镇政府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在村里建几个代加工点,招村民和贫困户干活,“我想了想,反正是加工,找谁都一样,就在镇上建了6个加工点,招了120多号人,其中有10几户都是贫困户。”

2016年初,在县电商扶贫座谈会上,张晓磊终于弄懂了扶贫究竟是咋回事:“就是要借助企业的力量,让贫困户成为产业工人,带领他们一起致富!”

“有的成了我挂面厂的工人,有的成了我网店的供货商。”在线上平台拥有五家网店、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的年轻小伙李先辉坦言,自己最初觉得扶贫是项“任务”,直到贫困户颜守忠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他的观念。

颜守忠是7名加入企业务工的贫困户之一。“他双腿有残疾,刚来的时候状态特别差,根本不像20多岁小伙。”李先辉回忆说,公司通过开导、讲解和团队活动,慢慢地让他融入到新环境中,“他负责挂面的打包工作,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

企业帮扶为颜守忠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不仅加倍努力地工作,还利用休息时间琢磨怎么在微信上卖货。“我加了好多微信群,然后把公司挂面和土特产照片做成相册,在朋友圈展示。”28岁的他用了半年时间培养客户,现在每月卖货收入稳定在1000多元,“上个月公司找到我,说准备调我到更轻松一点的岗位,让我能有更多时间做微商。”

“跟贫困户签约,既是给自己找工人,也是培养未来的分销商。”颜守忠的成功让李先辉觉得,电商企业参与扶贫,不仅要提供工作岗位给贫困户“输血”,还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造血”,“这是互利互惠的过程。”

“电商作为连接农村与城市、农产品与市场的一座桥梁,真正能够让山里的‘土疙瘩’变成市场的‘香饽饽’,为农民脱贫致富插上隐形的翅膀。”在活动现场,该县副县长蔡黎丽充分认可了电商扶贫带来的实际作用。

在蔡黎丽的设想中,政府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营造“长寿农特旅游产品+电商+贫困户(农户、合作社)”的新格局。同时,打造县域公共品牌,为这些电商扶贫的实干企业“背书”。

“村民不脱贫 我就不撤岗”

从2015年7月第一次来到大湾村,余静在这里已经两年了。她无数次行走在大湾村37个村民组的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交谈。“山里人善良淳朴。我经常琢磨如何融入村民中,如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替他们解决困难。”余静说。

作为一名出生在金寨农村的“80后”,余静从小就对这连绵不绝的大山和生活在山里的人们有着特殊的感情。为了弄清村民的致贫原因,余静走遍了全村37个村民组。大湾村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上,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白天走村入户、夜晚整理材料,成为余静驻村以来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

“余书记每个礼拜都来和我谈心,她性子好,和我这个老头子聊天也不着急。”说起余静,大湾村大湾组贫困户陈泽申满口赞许。陈泽申是余静的包保对象,也是余静走访帮助最多的群众之一。如今,陈泽申住进了大湾组易地搬迁安置房,在余静的联络帮助下,将自己的一间房改造成民宿,还养了16只山羊。

“很多人问我后悔不后悔?我说不后悔,我还是那句话,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就不撤岗。”即将参加党的十九大的余静坚定地说。

原标题:老区人民:脱贫的信心一天比一天强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六安新闻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