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安徽涡阳:农光互补 畜光互补 带领贫困村村民走上致富路
日期:2017-07-26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chenchen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编者按:有养殖经验的,提供免息贷款,发展庭院经济;符合贷款条件的特困人员,带资入股光伏产业,年底领分红;有劳动能力或土地资源的,自愿流转土地并成为种植基地的务工者,获得双收入……

在涡阳县丹城镇常庄行政村,无论是什么条件的贫困户,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脱贫路子。这种由若干小产业组成的大拼盘扶贫模式,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根据自身需求,“菜单式”选择,摘掉了穷帽。

庭院养殖,走上特色脱贫路


“爸,妈,张书记来了,张书记来了。”7月22日,下午,涡阳县丹城镇常庄行政村一户农家门前,三个孩子正在玩耍。看到丹城镇党委书记张作飞来访的身影,个头大点的女孩边喊边跑向屋里。

穿过两间屋子,进入院内,靠近西墙和北墙的两个猪圈里,几十头猪正在撒欢觅食,户主张钦正拿着水管冲洗猪圈。

“张书记,你看看我这猪养得咋样,马上准备再买30头猪仔。”看见张作飞,张钦连忙打招呼。

“脏了冲澡,饿了喂食,哪头猪不欢了,赶紧请医生。”对张钦来说,这些猪都是她的宝贝,伺候起来要特别细心,“全家人的好日子就靠它们呢”。

张钦的家庭很不幸。丈夫和儿子、女儿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儿媳妇撇下两个幼小的孩子,不辞而别,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张钦一个人头上。

“若不是张书记经常给我们送吃的、用的,给我们出谋划策搞养殖,日子早就没法过了。”提起以前的种种,张钦悲从心生。

在张作飞的提示和帮助下,张钦去年6月份以“自贷自用”的形式,向银行申请了3万元小额贷款,用于发展养殖。由于张钦之前在娘家有过散养经验,首批养殖的10多头猪羊当年就赚到了1万余元。看到今年猪的行情不错,张钦把羊卖掉后,全部换成了猪仔。目前,存栏量已发展到49头。

“政府给俺家6口人都办了低保,银行贷款利息也由财政补贴,不用花一分钱。”张钦说,大女儿患有精神病,每年光治病就得花去一两万元,欠下了不少债务。现在好了,等猪出栏后,欠下的账至少能还一半。

在常庄,像张钦这样发展庭院养殖的农户非常多。记者经过许多农户的门前,从敞开的大门里能看到很多小型猪圈、羊圈、鸡棚等设施。为了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业和个体种植业,当地政府还出台了项目到户补贴政策,根据贫困户需求,发放养殖品种和种植农资,明确各项补助标准,并定期发放,使农户后续的种植和养殖资金能跟上。

分红光伏,贫困户变身“股东”


除了庭院养殖,张钦的钱包如今又多了一份收入,那就是每年4000元的光伏扶贫基地看护员收入。今年5月,常庄村引进光伏扶贫项目,建立了占地10余亩的光伏基地两处。该光伏基地由富民光伏发电公司负责建设,采取政府代管的形式运作。所得受益前五年用于基地建设成本投入,此后所有收益全部用于常庄村村级扶贫资金。

张钦只是光伏扶贫基地受益贫困户之一。按照光伏基地项目运作模式,贫困户可以以带资入股的形式,将从当地银行贷得的5万元光伏产业贷款资金投入到光伏产业经营公司运营,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分红,本金由公司偿还,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

张小岐就是其中一位入股光伏产业领分红的贫困户。刚刚从田间劳动回家的他擦了把汗,就把自家的粮补本拿了出来。

“你看,这个2000元的记录就是发放的光伏扶贫分红,5月5日打的款,我是6月10日取出来的。”张小岐指着粮补本上标着“光伏”字样的存取款记录对记者说。

张小岐早年离异,至今单身,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去年,年迈的老母亲因病无法继续帮他照料三个上学的孩子,张小岐于是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涯,回家照顾老母亲和三个孩子。正当他为以后的生计发愁时,村里建了光伏产业扶贫基地。

“起初就觉得是好事,但就是心里不踏实,想着这么好的事就跟天上掉馅饼似的,有点不真实。”说起最初入股光伏基地扶贫的事情,张小岐至今都觉得这个钱拿得太容易了。在扶贫干部的走访说服下,张小岐入了股。让他没想到的是,刚入股没几天,他就提前收到了2000元的分红,吃下了“定心丸”。

丹城镇扶贫办主任张天祥告诉记者,目前像张小岐一样带资入股光伏产业的贫困户越来越多,仅常庄村就达11户。对于不符合贷款条件的特困人员,当地还采取灵活政策,以“零入股”的方式,让他们直接获得分红。

“加盟”基地,贫困户有了“双收入”


在常庄村偏南方向,有一处面积达200余亩的菊花种植产业扶贫基地。60多岁的郑心善老人正在菊花田里给菊花平头。

郑心善和老伴胡婵是村里首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起,他们摘掉了穷帽,成为脱贫不脱策的贫困户。而让他们脱贫的原因,就是菊花种植基地带给他们的收入。

“我们俩都在这里打工,负责给菊花施肥、拔草、平头,也不算累,两人一年的收入加在一起将近两万呢。”郑心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相比郑心善、胡婵老两口,同在基地打工的贫困户张纯建的收入要高不少。

“基地采取的是套种模式,每种作物需要喷施的药不同,所以只能采取人工喷洒。我干的就是这活,在所有工种里,最挣钱的也是这项活,一天最多可以挣2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张纯建说,他还将自家的8亩田地流转给了基地,每年可获得8000元的土地流转金。

该种植基地由阳春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据合作社负责人胡阳春介绍,有了种植基地,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

因为妻子智障,老母重病,三个年幼的女儿均在上学,张纯建无法外出务工。家里几亩地的收入还不够给母亲看病用,连基本的吃穿都要靠邻里接济。而今不一样了,张纯建的家里添置了电三轮、自行车、电视机等物件。

除了菊花种植基地,常庄还有几处葡萄、果木等种植基地。目前,依托种植基地,一个占地240亩,涵盖采摘、垂钓、餐饮等内容的观光旅游基地已经开工,将可带动更多人就业。

原标题:涡阳:“小产业”带来“大甜头”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亳州晚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